上週的專題文章【在「對的時間」進行適宜的兒童美術教育】中,我們針對了7-12歲的兒童美育,進行黃金學習期的一系列闡述,本週,讓我們談談7歲以前的兒童,之於美育的重要性。在正式進入主題前,先讓我們來談談「美育」這個名詞概念,美育是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的簡稱,簡要的說,就是培養審美的敏銳感受力,啟發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,以達到情理相融、人格統整和精神自由的全人教育。
查閱國家教育學院的教育大辭書中,對於美學教育(aesthetic education)是如此敘述:美學教育又稱為美感教育,是把美學的原理或理論應用於教育,透過美的形式活動,啟發其美感經驗,培養對美的感知和品味,以達成陶治心性、啟迪創造思考的教育目的。
美學教育的由來
美學aesthetics一詞,源自希臘文aisthetikôs,意指人依賴感覺、感情和直覺去感受事物。最早由德國哲學家提出,他闡述:「美學,類似於理性思維的藝術,是感官認知的科學。」它是一種感知的教育,含括語文、音樂、藝術等範疇,著重於情感和心靈的抒發與滿足,因此,美學教育關注的是情意層面的陶冶。
美感教育的重要,從我們國民教育中,便可略知一二,民國六十八年公佈「國民教育法」,第一條「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,以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。」條文中明白地揭示美育的重要性,教育部並依據此條文頒佈「加強國民中小學美育教學實施要點」,強調美育的功能在促進德、智、體、群四育均衡發展,並提高其境界,豐富其內涵。
(陳木金,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 )
而兒童美學教育,則是提前為美感培養奠基起充足養分,藉由美育,
激發幼兒在學習階段的各項潛能:
提升「美語溝通力」
打造「敏銳觀察力」
啟發「創意新思維」
創造「自我成就感」
開創「圖像表達力」
鍛煉「手眼協調度」
以下,為德裔美籍教育學家Viktor Lowenfeld歸納出7歲前幼兒,對藝術繪畫與成長年齡的階段關鍵:
1.5~4 years Scribbling Stage塗鴉期
4~7 years Preschematic Stage前圖式期
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侯禎塘,曾於期刊特殊教育文集中,依照Viktor Lowenfeld的歸納,更深入地闡述,各時期藝術與成長的案例,這裡,我們擷取塗鴉期及前圖式期階段,向各位分享侯禎塘學者的專業研究內容:
塗鴉期
幼兒的塗鴉是視覺經驗和身體、手指肌肉動作協調的本能表現。由塗鴉的過程,獲得肌肉運動所產生的滿足與快感,漸漸昇華為創作遊戲的自由表現,在自由遊戲中,將所有對外在世界的感覺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及運動感覺等)統合為綜合的形象與經驗,藉由點、線、面、色彩及空間具體地呈現(陸雅青,民82)。逐漸地,幼兒發現自己的動作和紙上出現的線條有著某種關聯,啟發手、眼、腦之間的協調。此後的繪畫反應出身心發展的狀況,如手眼協調、大小肌肉運作的能力、平衡感、自我控制等要素。
前圖式期
此時期的兒童對於環境的接觸漸漸擴大,繪畫可以成為兒童覺察環境事物關係的媒介,協助兒童瞭解事物、概念和在環境中遭遇的經驗。隨著兒童的發展及對東西的瞭解逐漸增加,概念會漸趨清楚與複雜化,兒童繪畫出來的象徵圖像,如人、房子、樹或其他東西亦呈現多樣式的面貌,並持續地嘗試與變化這些圖像。而色彩的使用方面,本時期的兒童通常是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色彩,而非以物體的真實狀態給予固定的顏色搭配。一般兒童約4歲開始(最遲不晚於7歲),能以自己的身體作參照點,來辨別左、右邊和視覺空間。因此,繪畫表現也反映兒童某些程度的智力功能、身體能力、情緒狀況和知覺的問題。一般而言,具相似文化背景和學校生活經驗的5歲兒童,應當能畫出一些可被辨認的象徵圖像,而對事物細節描繪的多寡,則反映兒童對該項事物的瞭解或具有的知識層次。
認識兒童美術課程:
藉由國內外學者的專研,讓讀者及爸媽們了解到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,倍德恩致力於發展適宜各年齡階段的藝術與教育產業,【兒童美術】課程設計強調多元智能的啟發及養成,注重藝術素養的自小栽培並培育孩子的藝術鑑賞能力以及美感素養、人文氣質,讓寶貝從遊樂中學習,把握黃金時期激發內在潛能,我們以活潑的教學方式,引導孩子進行主題式創作,堅持不潤筆、不破壞孩子的創意,保留最真摯的情感,由兒童畫筆下的 世界,您也可從作品中窺探出寶貝的個性、情緒,還有不為人知的想法,這即是兒童繪畫的有趣之處,成為兒童智力發展、身體能力、情緒狀況最直觀的無聲論述,提供現代父母另一種有效認識寶貝的趣味途徑。
還等什麼,
和我們一同在繪畫的世界裡,
認識你的寶貝吧!
更多課程介紹:https://bit.ly/3ovD5iZ
Comentarios